

“用心用情守護人民健康”

“我最大的快樂,就是解除人們關于健康的困擾。”生物芯片剛剛興起時,民建中央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醫學院講席教授程京代表就進入了這個領域。20余年的時間,他帶領生物芯片技術團隊已創造了多個世界第一。程京團隊自主研發的生物芯片及其配套試劑、儀器,廣泛應用于遺傳病、腫瘤、個體化用藥、感染性疾病、生化多指標檢測、大健康管理等領域。
從2013年開始,程京又多了一個新身份——全國人大代表。每年的全國兩會,他都會帶來高質量的建議,“我所在的領域是醫療衛生,所以我所有的建議都離不開人民健康、疾病的防診治,近兩年主要聚焦中醫藥發展,并結合健康中國建設提出建議。”
在調研過程中,程京代表了解到,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廣大群眾越來越重視疾病的預防。程京代表提出建議:建“治未病”國家體系,保人民健康和國家強盛。
在健康中國建設方面,程京代表建議要抓住“小”與“老”這“兩頭”:一方面,做好出生缺陷的基因篩查工作,把新生兒出生缺陷降到最低;另一方面,高標準建設國家實驗室,加強老年人常見重大疾病的防治攻關及慢病管理,及早發現、及早干預、及早治療。
“鄉村振興,健康先行。我們要大力提升農村基本醫療衛生水平。”今年兩會,程京代表帶來了這樣一條建議。他認為,應重點關注農村醫療衛生薄弱問題,加大力度提升農村基本醫療衛生保障水平,立足村鎮和社區,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和人工智能輔助診療技術,改善農村醫療設施條件,使群眾在基層就能把病看得準、治得好。
“我將在履職盡責中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立足更精準更有效地預防疾病,用心用情守護人民健康。”程京代表表示。
“鄉村振興,健康先行”

程京認為,為防止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成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絆腳石”,針對我國特殊國情,應重點關注農村醫療衛生薄弱問題,加大力度提升農村基本醫療衛生保障水平,立足村鎮基層和社區,通過結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手段,改善鄉村醫療設施條件,提升服務能力,以全面解決廣大鄉村基層人民的健康問題為導向,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中西藥并用”的人民健康保障體系。
據國家衛健委公布的《2022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簡稱“年鑒”)統計,截至2021年底,全國49萬個行政村共設59.9萬個村衛生室,村衛生室工作人員136.3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47.6萬人、注冊護士19.3萬人、鄉村醫生和衛生員69.1萬,意味著平均每個村不到兩個村醫。根據“年鑒”統計村醫數量還在以每年5萬左右數量銳減。
程京分析看來,鄉村醫療衛生人才資源短缺,主要問題集中在:一、村醫年齡結構偏大,老齡化現象普遍;二、村醫的待遇較低,造成年富力強的村醫流失;三、工作強度大,大中專醫學院校畢業生不愿意進入村衛生室工作。四、學歷偏低,村醫中專及以下占60%,本科及以上學歷僅占6.7%,村醫整體素質不高。與此同時,鄉村衛生所、醫療室缺乏必要而精密的醫療器械,導致村民在鄉鎮醫院無法準確診治,全部流向縣市級醫院,但多數村民在面對大病時承擔不起所需的費用,于是轉而尋求鄉村醫生的幫助,而持有兩類執業醫師證書的,僅占村衛生室工作人員的約三分之一。鄉村醫療條件相對落后,醫生服務能力弱,診療能力有限,難以解決村民健康問題,久而久之,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程京向大會提交了關于科技賦能助力提升農村基本醫療衛生水平的建議。
一是科技賦能提升鄉村醫療衛生服務整體水平。針對鄉村醫生人數少、能力弱的現狀,應重點發展鄉村智能化、網絡化、自動化的診療平臺,使鄉村百姓在基層就能借助先進的智能診療技術和設備把病看得準、治得好,建議由國家對適用于基層的自動化智能診療設備投入財政資金予以補貼配置,以迅速支持提升鄉村醫療水平。同時,智能化的設備投放使得遠程診療成為可能,對于復雜疾病可以通過互聯網醫院發揮遠程醫療專家的作用,有效緩解基層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助力農村醫療衛生發展。
二是智慧“中醫大腦”當好基層醫療“守門人”。中醫藥在鄉村基層有著極為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文化氛圍,應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突出優勢。通過多學科交叉創新,融合人工智能、可穿戴設備、大數據、中醫藥在便捷性、可及性、成本等方面的優勢,以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的技術手段賦能傳統中醫藥,建議對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創新型現代中醫藥設備予以全國推廣和應用,逐步推進智能中醫診療設備進基層,帶動一批基層醫院能力水平建設,提升基層中醫服務能力,為農村醫療衛生事業提供抓手。
三是搭建中西醫結合的基層診療體系。對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基層社區配備便攜式中西醫智能監測、診斷設備以及輔助診療開方系統,堅持預防為主,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和人工智能輔助診療技術,通過對廣大鄉村基層人群進行有效的預防式健康篩查及管理,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對健康問題實現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從中西醫結合的人體健康狀態辨識、治未病和重大疾病慢病篩查診療等服務模式出發,推進醫療服務模式創新,推廣中西醫結合的多學科診療模式。
四是加強基層慢性病及傳染病防控體系建設。通過國家主導建設“重大傳染病疫情智慧監控天網”、“基層慢病防控健康管理體系”等信息化平臺,借助基層配備的中西醫智能監測、檢測采集技術,有效加強基層慢病防控,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傳染病防控成效,提高重大疫情早發現、早預防能力等,在抓好新冠肺炎、麻疹、流感、手足口病和麻風病等高風險傳染病監測防控的同時,也加大對艾滋病、結核病等重大傳染病的防控力度,將“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預警關口前移,打造綠色鄉村、健康鄉村,為健康扶貧助力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整體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向前發展。

切實加大中醫藥國家投入,加快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提出“要堅持正確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中醫藥工作的重要指示中還強調,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堅持中西醫并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充分發揮中醫藥防病治病的獨特優勢和作用,為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對中醫藥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期望。
中醫藥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應繼承好、發展好和利用好,避免被外國搶占先機。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要堅持“中西醫并重”,但從近幾年的財政預算安排來看,不僅遠未達到 “并重”,中醫藥占比還略有下降。實際上中醫藥太需要錢了,并不是花不出去。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公布的信息,2013-2022年,中醫藥領域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共計14567項,僅占醫學科學部資助項目總數量的14.53%;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金額約64億元,僅占醫學科學部資助總金額的12.87%。中醫和西醫的投入資助比例懸殊。

為全面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進一步發揮中醫藥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的優勢作用,提出以下建議:
一、持續加大對中醫藥原創引領性科技攻關的支持力度。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圍繞健康中國、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為導向,加大鼓勵和引導開展中醫藥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設立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加快中醫藥科技創新與轉化應用;加強原創基礎研究,用現代科學方法和手段解讀中醫藥學原理,推進中醫藥與現代科學相結合,坐實傳承創新;立項支持中醫藥科學化建設,加強數字醫療與中醫藥領域的基礎研究與應用示范,研制中藥創新發展所需的關鍵設備,實現關鍵技術的跨代際突破;鼓勵國家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新技術企業參與應用基礎研究,產出一批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性成果,形成國家戰略型科技力量。
二、組織實施“黃帝科學計劃”,使得生命健康技術和服務不受制于人。充分發揮中國傳統醫學在“治未病”中的突出優勢,在守正傳承的基礎上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對其科學性進行提升,使之可視化、數字化、量化、標準化和規范化,制定一套更加適合中國國情、依靠國醫和現代科技手段相結合的國民健康體系。對于人民生命健康所涉及的重點領域、關鍵技術等加大研發投入,啟動多學科交叉創新,掌握、控制核心技術,防止受制于人,比如基于人工智能的中醫診斷技術和基于合成本草及分子本草的新藥研發等技術。
三、加大審批制度改革,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發展。針對有臨床重大需求的中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融合的醫藥創新產品,開展優先審評審批、附條件上市的創新審批制度改革實踐,縮短科技創新到產業落地時差,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發展、惠及于民,加強中國醫藥衛生安全保障壁壘,提升中國醫藥國際科技競爭力。
現代科學+人工智能,助力中醫藥診療發展

“生物芯片在診療中已發揮重要作用。”程京主要從事DNA芯片、蛋白芯片、細胞芯片、生化芯片和芯片縮微實驗室的研究開發和在健康管理、疾病診斷、食品安全檢測、藥物開發中的應用研究,以及依托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大健康管理相關研究。
作為“中國芯”第一人,他和團隊研發了一系列的生物芯片,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用于疾病的預防和診斷“比如通過采血進行基因檢測,我們就可以對受試者患某種特定疾病的風險給出預測。比如說,受試者患心梗或者是腦梗風險高的話,相關的預防干預和告誡,也會提前給出。”程京說。
同時,基因芯片有助于實現精準的個性化治療,給醫療工作者在選擇藥品上帶來很大幫助。既能夠治好這個疾病,也能規避一些藥品帶來的風險。針對個性化的治療,團隊也開發了專門的芯片,指導用藥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療效果。

“引入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用于中醫藥創新研究。”程京還提到,在實踐中,中國芯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在傳統中醫藥發展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自從有了神農嘗百草之后,一直到現在,這幾千年下來,我們中藥的方劑基本上通過實踐摸索出來,然后再通過師帶徒、口傳口的方式,一代一代往下傳。”程京說。雖然中醫藥發展起來了,但到了現在,也存在一些問題。
我們怎么判斷處方是最優最佳的?怎么知道我們開的處方,是如何作用于人體的?我們能不能夠在理論的指導下,而非通過試錯的方式去開發中藥方劑?對此,程京一直在反復思考。
可喜的是,經過八年研究,他們取得了一定成果。比如,程京團隊把人工智能技術用到了中藥創新發展研究中。當把最新的基因組分析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引入研究后,就可將全新的中藥方劑呈現在大家面前。
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形成“合適”藥方。那效果怎么樣呢?程京表示,通過現代科學和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建設一個非常龐大的數據庫,即中藥分子功能基因表達譜數據庫和分子本草智能組方系統,又稱為分子本草技術。在選擇藥方時,可以將“多、快、好、省”編入算法中。
何謂多快好省?程京解釋說,絕大部分的慢性疾病都是多基因復雜病,“多”就是要覆蓋的基因靶點多;“快”是指計算機能根據現有藥材快速給出高度可靠的藥方;“好”是指方子要藥效好、副作用小,最好是沒有副作用。“省”是指成本低、價格低。例如對于藥方中功效相同的單藥,計算機會自動地選擇價格更經濟的。這些平時我們需要通過人去思考去斟酌的東西,就變成由計算機自動完成,從而形成合適的藥方。”程京說。
為此,程京建議,鼓勵中醫藥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引入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助力我國中醫藥行業發展。
來源:
人民日報、央廣網、人民網、新華網、北京日報、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北京人大、北京時間、北京新聞廣播、中國科學報、中國中醫藥報等(有改動)